品牌故事 ECM

資料提供:十月影視
樂音唱片行製

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,ECM唱片公司在英國的大學城布萊頓(Brighton)舉行了歷時一個月的三十週年紀念音樂節,活動包括音樂會、演講與唱片封面展,筆者有幸前往英國參加,聆聽戴夫荷蘭(Dave Holland)、保羅布雷(Paul Bley)、伊凡帕克(Evan Parker)等幾位心目中的大師現場演出,感動之餘,儘管從來不認為自己真的很了解ECM,卻還是把自己認知的ECM提出來談談,也歡迎各位專家先進多加指正。

 在當今的音樂世界裡,ECM是個相當有趣的唱片公司,沒有幾個品牌像它這樣如此難以分類,走到世界各大都市,包括台北在內,許多大型唱片行裡,如果按照音樂型態來陳列唱片,消費者在藍調、古典、爵士、流行各區之外,將會看見還有另外的一個ECM專櫃。在台灣,經過歷代ECM代理商多年的奮鬥,經營出一群具備品牌熱誠的聽眾,愛樂者的擁戴,加上「音樂河」、「寂靜之外」這些書籍的推薦介紹(台灣總共才不到十本談爵士的華文著作,以討論ECM為主的就有兩本!)ECM成為極少數在台灣擁有獨特魅力的唱片品牌。

 ECM有自己的形象,但ECM的音樂也被包圍在這重重的形象迷霧當中,記得是一九九零年左右的時代雜誌吧,有篇檢討八零年代雅痞現象的專文,半開玩笑的列舉了雅痞的定義說:「四十歲以下,年收入十萬美金以上,都會專業人士,家裡用真空管擴大機配3/5A書架型喇叭(花得起錢,卻又不是音響發燒友),有十張以下的ECM唱片(讓人知道妳喜愛音樂、也懂ECM就好,別去玩唱片收藏這一套),不要常聽(常聽就是愛樂者了,整天聽音樂,還當什麼雅痞?!)」。

 雅痞音樂?或者ECM是爵士樂?古典?當代?世界音樂?實驗音樂?一連串的問號,只是更加說明了這個品牌的多重面貌。

 ECM,是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的縮寫,創立於一九六九年,ECM的創辦人曼佛艾克(Manfred Eicher)畢業於柏林音樂學院,擁有低音大提琴演奏與作曲的碩士學位,艾克對電影與音樂的興趣極為濃厚,是大導演高達在音樂與電影概念上的親密戰友,艾克在電影音樂方面的成績,除了參與高達的多部作品之外,還包括了與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合作的「鸛鳥踟躇」以及與導演柯勒合作「希望之旅」(一九九一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)。

 在音樂上,艾克擔任ECM大部分錄音的製作人,他和Blue Note唱片公司的老闆艾佛萊恩Alfred Lion一樣,幾乎可以說是以一個人的品味,主導了公司的音樂走向,甚至於改變了整個音樂界。ECM在一九六九年創立初期,對爵士樂來說至少有兩項重要的意義:一是為走前衛路線的美國爵士樂手提供了庇護地,讓樂手們能夠持續依照自己的想法創作,而不必和日趨庸俗的商業市場妥協。其次是艾克鼓勵支持了許多有實力的歐洲樂手在爵士樂界嶄露頭角。

 看ECM的前一百張唱片,會發現一個頗有意思的巧合,ECM的第一張唱片(唱片編號ECM1001)是美國鋼琴家馬爾瓦卓Mal Waldron的《Free At Last》,唱片標題聽起來像是馬老先生已經悶了很久,終於可以自由自在的演奏他想要的東西。ECM的第一百張唱片(唱片編號ECM1100)是凱斯傑瑞Keith Jarrett的日本現場六CD套裝唱片《Sun Bear Concerts》,傑瑞跨出歐美,以鋼琴獨奏的魅力徹底征服了日本聽眾,巡迴演奏的所有現場錄音能夠發行上市,象徵著傑瑞的當代大師地位。在這兩張唱片之間,安東尼布列斯頓(Anthony Braxton)、奇克柯利亞(Chick Corea)、保羅布雷這幾位美系的爵士大師在ECM發表了極具創意的作品,挪威的薩克斯風手楊葛柏瑞克Jan Garberak、義大利的小喇叭手恩瑞可拉瓦Enrico Rava也走出他們自己的道路,獲得世人的注目與尊重。

 三十年來,ECM發行了超過七百張唱片,音樂型態上呈現極度多元的樣貌,卻也形成了某種品牌迷思,在網路或者私下聊天的場合,經常聽到台灣樂迷們說:「我喜歡ECM那種音樂。」、「ECM的音樂最煩(或者是最棒)了,一直就是...... 那種樣子。」、「怎麼都沒人討論ECM這個廠牌?」,嚴格講起來,這些說法都不成立,ECM不但絕對不是「一種」音樂,ECM還不只是「一個」唱片品牌!

 ECM的唱片大致上是比較偏向爵士與民族音樂,ECM旗下,還有其他品牌,像是ECM New Series(新系列),新系列在型態上是古樂、前衛實驗、古典、當代音樂兼容並蓄,包括小提琴家基東克萊默(Gidon Kremer)演奏史特拉汶斯基與蕭士塔高維契、凱斯傑瑞彈巴赫的大鍵琴作品、前衛薩克斯風手伊凡帕克以即興演奏加上電子取樣的「電子共鳴(Electronic-Acoustic)」風格、愛沙尼亞當代作曲家阿弗佩爾特(Arvo Part)的作品、人聲藝術家梅芮迪斯孟克(Meredith Monk)的演唱......等等等,非常多元化的作品名單。Watt和XtraWatt是作曲家卡拉布雷(Carla Bley)創立的音樂品牌,依附在ECM旗下,發行了卡拉布雷與貝斯手史帝夫史瓦洛(Steve Swallow)等人眾多的傑出作品。Carmo則是由吉他手艾伯托吉斯蒙提(Egberto Gismonti)負責,以出版新而具原創性的拉丁音樂為主要目標。而這一切,廣義來說,都是ECM。

 就以上的描述來看,打從一開始,ECM走的就是高品味路線,也因此,老闆曼佛艾克必須負擔相當大的經濟壓力,但是在困境中堅持品味,也為他帶來甜美的收穫,第一位讓ECM品嚐到勝利果實的音樂家,是凱斯傑瑞。今天談到凱斯傑瑞,爵士樂迷第一個想到的通常是他的鋼琴獨奏錄音《科隆音樂會The Koln Concert》(ECM唱片編號1065),傑瑞在這一場演奏中,完全即興地彈了六十幾分鐘,樂章優美如詩,成為各地爵士樂迷的最愛。一九七五年發行的《科隆》,讓ECM在成立的第六年,就躋身最重要的獨立品牌之一,二十五年來這張唱片銷售接近五百萬張,到今天還是非常受歡迎。《科隆》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許多青年樂迷踏入爵士世界,讓凱斯傑瑞成為新一代的爵士英雄,也奠定了ECM這個廠牌的基礎。

 ECM另一位叫好又叫座的偶像英雄,是吉他手派特馬西尼(Pat Metheny),馬西尼從融合爵士出發,以時而猛烈、時而抒情的吉他彈奏、變化多端的音色表現加上前瞻性的創意,,成為當代最受注目的的爵士吉他演奏者。到了今天,馬西尼的知名度很高,但是或許沒有太多人注意到,馬西尼是真正從ECM「出發」的樂手,從他錄製第一張個人專輯開始,音樂生涯起飛的前十年,馬西尼都在ECM旗下,在ECM錄製了《Pat Metheny Group》、《80/81》、《Rejoicing》等等非常傑出的作品,也是這些專輯讓他受到樂迷的注意,馬西尼才逐步登上今天的大師地位。

 或許台灣爵士樂迷不見得這麼熟悉挪威薩克斯風手楊葛柏瑞克,他卻是三十年來歐洲最重要,也最具創意的薩克斯風手之一,成功地將北歐民謠融入爵士樂風格,為民謠導向的所謂「世界融合」爵士開啟光明的新局。近年來,在民族音樂與爵士之外,葛柏瑞克和專攻中古宗教音樂的人聲團體Hilliad Ensemble合作,錄製了《Officium》等膾炙人口的作品,Hilliad Ensemble中古教會式的吟唱和聲,配合葛柏瑞克穿插的薩克斯風即興,形成具有神秘震撼力的動人音樂,《Officium》這張唱片上市時在歐洲大陸與英國造成極大的轟動,企鵝爵士評鑑給它最高評價,企鵝描述說:「......美的驚人的唱片,幾乎沒有人聽了以後不受感動,也幾乎沒有人懷疑它在葛柏瑞克作品中,乃至在二十世紀後期音樂史上的地位。」

 在ECM度過三十歲生日的同時,影痴加樂迷的曼佛艾克送了自己一個巨大的生日禮物,他把高達一九八八到一九九七年的所有電影原聲帶合併為五張CD,加上四本穿插數百幅電影劇照的高達論述,集結成一套名為《Histoire(s) Du Cinema》的CD書Boxset,向艾克的大英雄高達致敬,也是製作人艾克心目中,自己一生事業的最高成就。

 當年ECM公司成立之初,曼佛艾克、楊葛柏瑞克這些歐洲年輕人,跌跌撞撞地要在音樂世界中摸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新路,三十年過去了,楊葛柏瑞克成為歐洲爵士樂手的代表人物,曼佛艾克也在ECM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。在二十一世紀,可以預計的是ECM仍然會保持一貫的標準,為聽眾帶來形式變化多端,卻仍然會被人形容為很「ECM」的精彩音樂。